7月底,成都市新津区邓双镇文山村,成都邓双环保发电厂项目建设工地机声隆隆,热火朝天。项目负责人吕宗廷告诉记者:“我们的项目能在最短时间内开工,是因为审批效率高。”
这得益于依托大数据打造的全省联通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“一网通办”政务服务,作为实现全省“一网通办”的枢纽,至7月19日,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一年。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,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,目前全省政府网上服务能力已从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7位。
大数据中心是如何用“数字”推动政务创新改革、服务百姓民生的呢?
数字抗疫
用38万条数据锁定潜在风险
突发的新冠疫情,让人看到了一个大数据一显身手的数字抗疫战场。
1月27日凌晨,位于成都高新区的省大数据中心大楼内,有38万条数据从这里发向全省,每一条数据都承载着武汉返川人员的基本信息。1月28日一早,成都市锦江区庆云社区网格员陈光凤拿着一张写有名字的纸单,敲开了家住该社区的武汉返蓉人员张波(化名)的家门。而张波的信息就在这38万条数据内。
如何运用大数据把潜在的风险人员找到?从1月23日起,相关政府部门、企业单位的信息就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省大数据中心。在这里,一个大数据工作专班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数据策划分析工作。从海量的信息中,省大数据中心筛选出了张波们的信息,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精准防控,实现了大数据的增值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遭遇战,也让大数据运用与政府治理、政务服务紧紧交织在一起。
从今年2月中下旬开始,大量企业逐步复工复产,人员流动和聚集会带来风险升高。为此,省大数据中心会同省卫生健康委调集精干力量,仅用两天就建成“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申报和查询系统”。截至4月8日,四川有1431.52万人申领获得省级健康码,占到外出务工人员的九成以上。
“2月25日,我从老家内江坐高铁到杭州,因为手机上有四川的健康码,一路检查一路畅通。到厂后,因为我有健康码,马上就上岗了。”7月22日,川籍农民工、目前在浙江浪潮电子有限公司上班的刘超在电话里告诉记者。
刘超不知道的是,这一路畅通来之不易,这是省大数据中心基于“健康申报和查询系统”开发的健康码共享交换平台,与各省市建立起健康数据共享机制,才能确保外出务工一路畅通无阻。截至目前,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推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“健康码”实现互通互认,不断关联本人已领取的各地健康防疫信息,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“一码通行”。
政务服务
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
最近,家住成都市成华区的市民李晓明想买房,但一直没时间跑公积金中心查看自己的公积金存量。7月20日晚上,他躺在床上点开手机上的“天府通办”APP,进入首页后,点击公积金图标,输入自己名字和身份证号,再按照提示操作后,页面上显示出他的公积金存量,“哦,还有2万多元。”李晓明心中有数了。
与李晓明一样,全省2300万个手机用户中,装有这个“天府通办”APP。医保异地就医备案、生育登记、欠薪投诉、法律援助,查社保、查公积金、查高速路况……在这里,老百姓的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与大数据得到了完美结合。
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发布的《2019城市数字发展指数》报告指出,在“数字中国”战略下,各城市都在用“数字”推动政务创新改革、促进社会综合治理、服务百姓民生。从“排队几小时办事几分钟”“跑断腿磨破嘴”到“一次也不用跑”,以“指尖轻点手机办事”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,成为城市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。而“天府通办”政务服务平台,就是省大数据中心倾力打造的四川政务服务品牌。一年来,“天府通办”政务服务平台新增注册用户1300万。今年上半年线上办件量超过1000万件,同比增长60%。
政务服务如何“让数据多跑路,企业群众少跑腿”始终是该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
5月20日,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(2.0版)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房建、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“全程网办”,构建起“一网通办、一网通管、一网通看”的“四川模式”。
以一般社会投资房建项目为例,过去企业提交材料,至少需要176份,现在仅仅需要90份;原来需要跑动至少26次,现在最少一次都不跑;项目审批以前平均需要202个工作日,现在只要83个工作日。“全程网办”成为“数据多跑路,企业群众少跑腿”的生动实践。公共服务创新正跑出“加速度”,“一网通办”成数字政府建设标配,为“数字政府”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服务民生,省大数据中心还有一个有四川特色的平台。2019年8月1日,大数据中心成立不到一个月,就牵头打造出四川省农民工服务平台,为全省2500万农民工提供专业化、精准化、人性化服务。“打造农民工愿意用、喜欢用的专属平台”,这样的目标催促着省大数据中心奋进的脚步。目前该平台已发布信息量上亿条,访问量超千万人次,服务农民工几十万人。(记者 陈松 范芮菱 文/图)